近年来,审计署一直在倡导开展研究型审计,在《“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强调要强化审计理论研究,推动审计理论、审计实践和审计制度创新。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研究型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开展研究型内部审计,需要分析内部审计现实背景和发展环境。近年来,我国内部审计实践快速发展,审计地位不断提升,审计范围不断拓展,审计服务范畴已从组织内部伸展到组织外,内部审计实践丰富多彩。变化的审计环境,使内部审计人员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过去,组织的管理者关注内部审计查错纠弊情况,现在,更期待其改善组织环境、优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过去,内部审计站在组织内部立场上履行监督职责,现在,要与国家审计及其他形式的外部监督形成合力,既要审计组织业务和管理活动,又要关注党和国家政策的执行情况;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制度已写入审计法,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完善内部审计体制成为当下内部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审计环境的变化,需要内部审计人员以更宽阔的视野和更高的政治站位思考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研究型内部审计是必然选择。
开展研究型内部审计,需要研究内部审计理论。从“什么是内部审计”这一基本命题出发,探寻内部审计的属性特征,进而理解其内涵和外延,体悟内部审计精髓和真谛。众所周知,内部审计实践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内部审计从财务会计领域中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审计类型被得到普遍认可却是20世纪40年代初的事。194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成立,随之,IIA发起人之一的维克多·布林克的著作《内部审计:性质、职能和程序方法》出版,这本书被认为是内部审计理论研究的开山之作,从此,内部审计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研究成果不断产出。内部审计人员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内部审计理论,追根溯源,把握内部审计理论演化脉络,探寻内部审计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机理,这样才能理解内部审计理论的博大精深;要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内部审计理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根植于中国审计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部审计理论体系,研究内部审计环境与内部审计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和相互影响,研究内部审计理论在中国内部审计实践中的指导作用,这样才能充分体现理论研究的应用价值。
开展研究型内部审计,需要研究内部审计规范,重点是《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规范对内部审计实践有很好的指引和规范作用,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自己学,还要引导本组织的所有人员学习。学习内部审计规范,理解规范制定的原则和应用的基础理论,理解其在组织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和实施内部审计业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内部审计规范应用的有效性和遵循程度。
开展研究型内部审计,需要研究组织环境与业务。内部审计根植于组织内部,组织类型丰富多样,组织环境千差万别,因此,他人的经验不能照搬使用。内部审计人员要研究组织架构、组织内各部门职责分工、组织的业务活动类型和业务流程,研究组织文化、愿景、使命,并聚焦组织发展战略、五年规划、年度计划等相关内容,纵向追溯组织的历史演变过程,理解组织文化,构建与之契合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横向了解同类型或相近组织的先进做法,科学分析,精准借鉴。
研究型内部审计的持续开展,必将使现代内部审计理论更加丰富和前瞻,内部审计理论对内部审计实践的引领作用越来越彰显,最终促进内部审计职业高质量发展。
(转载自《中国内部审计》杂志2022年第6期)